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15

究竟蹬不蹬

近年來在跑步技術的相關論述中,最引發話題與討論的當屬「推蹬」(push off)這個動作,新的學派或論述多主張不推蹬,讓前傾與地心引力發揮作用,減少腿部對地面的主動出力;相對的,傳統學派強調扒地(paw back)、推蹬(push off)、夾腿三者的連貫性,認為前進的力量來自於好的腿部動力循環,究竟蹬不蹬,其實並不是一翻兩瞪眼,非黑即白這麼單純。

先來了解一下跑步時腿部的動作循環。

Lauren Fleshman 跑步動作分析
1. 推蹬(push off): 從支撐腳落地那一刻起,到支撐腳離地前的瞬間(左腿動作6-9)。
2. 恢復(recovery): 支撐腳離地後,小腿收起,收至腳跟離地的最高點(右腿動作1-6)。
3. 前導(knee drive): 恢復結束後,大腿前擺,膝蓋前引,至大腿離地最高點(右腿動作7-10)。
4. 扒地(paw back): 前導腿擺盪至最高點後,腿部向後回收至腳掌落地(右腿動作11-14)。

前導是比較沒有爭議的部分,不論何種跑姿理論,都強調讓大腿自然往前擺蕩,不刻意上提膝蓋,膝蓋應是往前引而非往上抬。

至於要不要推蹬,其實,個人認為「推蹬」兩個字很容易讓跑者有錯誤的觀念,特別是對跑步技術尚未熟稔的跑者而言更是如此,很容易誤解成腳要用力蹬或踏地板對於前進才有幫助,但就和練功一樣,只見其形不知其內涵必出亂子,推蹬在跑步過程中實際上是存在的,但關鍵在於腿部收放力量的時間點

推蹬從落地才開始,方向向後而非向下
跑步時前進的動力最主要有兩個,前傾與推蹬,前傾主要的目的是讓地心引力與速度慣性發 揮作用,借力使力,減少雙腿的負擔;而推蹬則是雙腿給地面向後的力量,讓地面的反作用力傳遞到身體,給身體向前的力量。兩者缺一不可,只前傾沒推蹬,身體只有落下的力量,只推蹬不前傾,則力量全由雙腿負擔,效率不彰。

關鍵點來了,所謂推蹬,其真正的意涵在於腳掌落地到離地前瞬間的後推動作,理想的推蹬會在腳掌落地時才開始出力且讓腳給予地面較多向後、而非向下的力量,在此同時地面也由反作用力將動能蓄積在腿部肌腱,配合身體重心前移,腳離地轉向恢復收腿階段時,由腿後肌群順勢將蓄積能量的腿部收起,配合擺臂與髖部旋轉擺蕩至前導週期,完成上半部的腿部動作循環。

所以推蹬做得好的話,收起腿時應是感到自然提起,大腿後側肌群啟動,讓充滿向前作用力的腿部自然收折,而非刻意出力夾腿;推蹬的力量越紮實,腿自然彈起的反作用力就越大,配上擺臂、腿後肌群提起、與髖部旋轉,將這股力量導引向前。

推蹬會被抨擊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大部分未經鍛鍊的跑者,腳掌在不該推的時候就出力,落地前就推蹬,則力量會有一部分轉向下而非向後,給予身體衝擊和彈跳;太晚推蹬,則力量蓄積不足,跑起步來沒有效率,腿也收得不高。

要讓雙腿在理想的落地區間向後出力,讓力向充分用於前進,仰賴靈活的踝關節與流暢的扒地動作,踝關節要靈活,如此小腿和腳踝才有充分的活動空間,讓後推的力量得以充分傳遞向後,若踝關節上下活動的角度很不靈活,你可以想像你的腿往後出力時,和地面就形成一個直角,力量無法水平傳遞,自然增加煞車與衝擊。
扒地時亦須配合上半身重心前傾,才能讓腿回收成為順勢自然的動作
至於扒地,前述提到paw back是前導週期結束後,腿向下與向後回收的過程,個人覺得扒地這個名詞翻譯得很好,你可以想像狗用腳掌挖沙坑、刷、刷的感覺,力量順勢向後,好的扒地由重心前引開始,臀部順勢啟動,將腿後帶,膝蓋以下盡量放鬆,讓小腿和踝關節在落地前保持柔軟靈活,就像輪胎往前移動一樣,往後畫出一個圓弧,如此才能避免下踏,讓推蹬週期在落地後才開始作用。

究竟蹬不蹬,絕非一翻兩瞪眼的問題,跑步是一連串循環的動作,環環相扣,很難單一拆解其中某個環節,就像輪胎一樣,流暢前進的輪胎是個理想的圓,其中任何一個圓弧一旦中斷或走樣,當然就窒礙難行了。

如何讓自己的跑步動作如圓弧般優雅? 除了耐心鍛鍊,還是耐心鍛鍊,我們好比未經琢磨的玉石,表面坑坑疤疤,小腦、神經、肌肉都充滿了無數的壞習慣與不平衡,只有經過無數次的技術操練、速度課表、短距離輕快跑、伸展與肌力訓練,你才能讓身體學會在適當的時間點放鬆與出力,而不是用意識勉強它出不出力。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15

時數與里程的抉擇

時數與里程是跑者評估訓練量的兩個主要指標,傳統上跑者們習慣用里程/距離來計算訓練量,「你這週/月跑幾公里?」,總是跑者間不時掛在嘴邊的問候語,但我們可能很少聽到「你這週訓練了多少時間?」,這看似一體兩面的評估方式,對於訓練的影響可能會很不一樣。
透過時數、心率、配速三者組合就能將訓練負荷量化,並評估訓練進展
除了相當具有經驗的資深跑者,我個人較建議以時數來計算訓練量,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訓練負荷和時數絕對正相關,但距離卻不見得如此,以時間來評估訓練將能確實地掌握訓練安排,不會隨身體狀況而充滿變數。

時間能確實反應訓練負荷
舉例而言,對於同樣一個以有氧耐力強度(60-74%HRR)的基礎訓練,如果我排定的課表是一小時,那我不論狀況好或差,我的身體都承受了有氧耐力配速一小時的負荷,時間到了就停止;那如果我排定的課表是十二公里,狀況好一點,我只花55分鐘就跑完,但如果當天狀況很糟,那可能要花上70分鐘,以距離來計算,不論狀況好或糟,在記錄上的訓練量都是12公里,但實際上身體承受負荷的時間卻會因狀況好壞而有所變動。

而我們都知道,負荷時間長,身體相對也需要更多的恢復時間,負荷時間短,你也許可以很快地安排下一次素質練習,若記錄上不論跑得時間長或短,都顯示一樣的距離,整週、整月、或整季的訓練下來,你很可能會不知不覺累積疲勞,或是身體承受訓練壓力的時間不足,造成體能無法如預期進展。

再舉個例子,對於一位菁英跑者A和一位新手B來說,若我給定的課表都是8公里門檻跑,菁英跑者不消半小時就跑完,新手卻可能要跑超過50分鐘,兩人給予身體乳酸耐力的刺激時間截然不同,對於前者的訓練時數可能不足,而對於後者可能練得過度勞累,但如果今天我安排兩個人都進行35分鐘的門檻跑,則兩個人所承受的訓練量則會相當,都讓身體承受了35分鐘的乳酸門檻強度。

比賽中的變數是時間而非距離
另一個我建議採用時數計算訓練量的原因,是比賽成績的變數永遠是時間,而不是距離。不論你的狀況好或差、成績好或壞,完成比賽都是一樣的距離,但同樣距離的比賽,卻會因天氣、環境、狀況等條件的差異,造成完賽時間有所不同,而完賽時間不同,強度當然也不一樣,我們評估一場比賽的策略與強度,一定是用完成比賽所需要的時間來考量的,所以在訓練上也應當以時數作為訓練指標,你才能掌握自己的準備狀況和預期成績是否符合。

舉例來說,對於一個平地馬拉松3小時完賽的跑者,他需要在賽前具備能以4'17''/km的配速連續跑上三小時的體能,但如果這位跑者想參加一場高山馬拉松,因地形、高度、與氣候的差異,他可能需要3個半小時才能完賽,若以里程為指標來備戰,同樣都是42公里的比賽,高山馬後半段的續航力很可能不敷所需。

反之,若以時數來評估,你可以很明確地知道你需要讓身體具備更長時間的續航力,進而延長有氧耐力、馬拉松配速、次門檻跑、甚至門檻跑的訓練時數。你可能會問,以里程來評估,我也可以跑更長距離的長跑,或是在同樣距離的訓練下跑更高的強度來打造更好的體能,這個觀念當然沒錯,提升里程與強度必定會打造更好的體能,問題在於你無法評估出該增加多少距離或該跑得多快,才能讓你在「同樣的比賽距離中」有更好的表現,但若以時數來估計,你就可以評估出在比賽目標配速與成績下,各種訓練所需要時數應有多少。

明確的訓練效益
透過心率區間的時數分布,將能了解整節訓練給予身體的負荷情形
用時數來評估訓練,也能幫助跑者更明確地掌握訓練的成效,因為「強度」與「時數」的組合,能忠實地反應出各強度區間所花費的時間,對於那些不同強度弱組合(如法特萊克)的訓練,或是環境不時變動(如高低起伏)的訓練,更是一目了然,現今穿戴式裝置的訓練分析也多以「心率」或「配速」,搭配「時數」的方式來呈現訓練負荷,讓跑者能觀察出訓練強度的連續變化,以及單次或一個週期的訓練中,各強度區間的訓練量實際分布狀況,以便針對訓練成效做出最適切的調整。

距離適用於間歇訓練
時數和距離是一體的兩面,雖然就大部分的狀況來說我偏好以時數來評估訓練量,但凡事皆有特例,對於間歇訓練,我建議採用快跑看距離、緩和看時間的方式來進行,特別適用於習慣在操場進行間歇的跑者,舉例來說,如果你今天進行800公尺間歇,配速100'/400m,緩和的時間若採取快:慢=1:1的比例,則每趟以95-100%HRR的強度快跑800公尺後(費時3分20秒),緩和則改以時間為準,時間一到3分20秒隨即開始下一趟。

間歇訓練以距離作為快跑的訓練量指標的好處是,間歇訓練的強度距離較短,一般最大攝氧量或爆發力間歇訓練多在1600公尺以內,以距離來估計讓你可以明確地看到終點(兩圈、三圈、或四圈),有助於快跑時專注於配速調整和跑姿維持,若以時間來估計,你可能會不時注意還剩多久時間,而打亂整趟的節奏,也容易忽略進行間歇的體感,因為有個不確定的時間因素存在,若快跑區間是明確可見的,開跑後跑者將更能專注於當下,而有更好的訓練效益。

另外一個原因是,間歇訓練每趟快跑的適合的持續時間為爆發力2分鐘以內,最大攝氧量3-5分鐘,但實際上會跑多久則因跑者的體能而有所差異,難以定義出一個絕對的時間值,所以訓練上多半使用幾個以距離為標準的間歇訓練模型,如鍛鍊跑步經濟性的400公尺間歇、或鍛鍊最大攝氧量的800、1200公尺間歇等,在此模型下依目標間歇強度與模型距離所對應出來的間歇時間,符合上述間歇訓練適當持續時間的安排原則。所以採用距離來安排間歇快跑,對於大部分的跑者來說在執行上會較為便利。

而緩和採取時間的原因則如前所述,是為了配合身體承受訓練負荷的時間,給予最適切(以800公尺間歇來說為1:1,對於爆發力訓練來說可能是1:2,端看訓練內容而定)的恢復時間,以達到最佳的鍛鍊效果,若以距離來估計,你每一趟都快跑800公尺,但每一個休息800公尺的時間可能都不一樣,前面幾趟可能狀況很好,少休息30秒,比較累的趟數可能不知不覺多休息一分鐘,則整組訓練下來,強度/休息的比例就參差不齊,訓練效益自然打了折扣。

對於一些經驗豐富的跑者與教練,他們能找出針對不同比賽與體能狀況所需的距離、時數、與強度分配的完美組合,這也是訓練的藝術所在,但以大部分自我訓練的跑者來說,透過量化的訓練強度搭配以時數為主的訓練量計算,不失為評估訓練負荷與安排課表時簡易且明確的方法。

Friday, September 18, 2015

心率訓練第一步:掌握強度區間

心率、配速、與自體感覺是掌握訓練強度的三大因子,三者各有優缺點,要有最佳的訓練成效與效率,必須讓三者相互參照,才得以客觀與感受兼具,而不盲目訓練。

心率訓練的起源很早,近年來隨著跑步運動的風潮與穿戴式裝置產業興起而再次被炒熱,人手一支心率錶已不再稀奇,雖然心率訓練也有許多變因與影響準確性的要素需考慮,但不可諱言的心率可說是目前最方便、且客觀的運動強度監測指標,撇開環境與器材等外在因素不談,要發揮心率訓練的效益,首先,你必須對強度區間有所了解,若一開始就設定不對,那再精準的器材也是忠實地反應錯誤訊息而已。

(現在的穿戴式裝置多半能自行定義心率區間)

要設定出適合個人的心率訓練區間,第一步要考量的是最大心率(MHR)與安靜心率(RHR),有了這兩個數值,我們才能設定出符合個人生理狀況的儲備心率(HRR)訓練區間。

(和你相同年紀的菁英跑者,跑在馬拉松比賽的心率可能等同於你的乳酸閾值心率,不同體能的人用同樣的心跳數值來訓練,當然不正確)

至於為什麼要使用HRR,而非傳統用MHR直接依照最大百分比來設定呢?主要的考量是MHR的計算方式是從靜止心跳0為基準計算,無法反應出個體的體能水準差異,試想,同樣最大心跳190的兩個人,一位可能是從來不曾跑過步,一位可能是菁英跑者,若單純用MHR推估訓練區間百分比,兩個人會以同樣的心跳率來進行專項訓練,但可能會發生菁英跑者跑在馬拉松配速時心跳160,但新手熱完身就接近160了,兩個體能條件不同的人,用同樣的心跳區間數值進行練習,從訓練中所獲得的效益當然不同,也就是說,你用MHR設定的訓練區間,很可能不是你進行該強度時應該維持的心率。

(最大心率、安靜心率是決定個人訓練區間最重要的兩個參數,而了解有氧閾值、乳酸閾值等強度和配速,則有助於更精細的掌握訓練負荷)

研究顯示,有氧體能最客觀的評估指標之一:最大攝氧量(VO2max,需透過實驗室儀器測得)隨運動強度變化的百分比數值與儲備心率百分比數值幾乎完全吻合,因此Karvonen等人於1957年提出儲備心率法,將安靜心跳列入計算參數,以求得適合個體體能狀況的目標運動強度:

儲備心率 = 安靜心率+[(最大心率 - 安靜心率)x目標運動強度百分比]

HRR = RHR + [(MHR - RHR)x %Intensity]

以下以儲備心率來計算,配合著名教練Jack Daniels提供各訓練區間之最大攝氧量所得出的心率訓練區間,由於一般的穿戴式裝置多以五區為設定範圍,這邊我也以五個區間作為設定依據,我也將熱身區間列入設定,讓設定能更完整應用於從熱身到高強度不同的訓練類型。

1. 50%-59%HRR:恢復/緩和(Recovery)
這是訓練熱身與緩和適用的強度,跑在這個區間的目的主要是能促進血液循環,從靜止狀態提升肌肉溫度與心跳,以為接下來的訓練做好準備,或是在訓練後回到相對緩和的心跳與體溫,並利用血液循環排除代謝廢物,有助於訓練後的恢復。

此區間也適用於訓練負荷較大、或比賽後幾天的恢復跑,此時的慢跑目的並不在提升體能,而是增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廢物的排除,但若高強度訓練或比賽後有肢體不適的狀況,則透過游泳、騎自行車等較低衝擊的有氧運動,也有同樣的恢復效果,唯強度需控制得宜,以免恢復沒做到,還累積更多疲勞。

2. 60-74%HRR:有氧耐力(Endurance)
這個範圍相對廣的區間,是提升基礎體能最重要的一環,所有訓練的基礎應奠基在好的有氧體能上,有氧耐力應佔整體訓練計畫的60%以上,在基礎期時甚至有時會達到總訓練量的80%-90%,包含累積訓練里程的輕鬆跑、提升耐力的長距離慢跑等。

要特別注意的是有氧耐力的強度掌握,雖然在60-74%的HRR強度下都有助於有氧體能的提升,但若質與量拿捏不當,可能會累積疲勞而影響跑量累積或素質練習。量的拿捏與課表安排有關,本文內容暫且不提,質的部分可用有氧閾值(Aerobic Threshold,AeT)強度為參考指標。

(乳酸濃度對應訓練負荷的曲線,當濃度來到2mmol/l為有氧閾值,4mmol/l則為無氧閾值,資料來源:SPDI實驗室)

有氧閾值在近年的訓練論述上較少提到,它在運動生理上指的是運動中血液乳酸濃度為2mmol/l的運動強度,約為MHR的75%,或HRR的70%,在這個值以下血乳酸增加的幅度緩慢,乳酸代謝呈現良好的平衡,能量使用也以脂肪為主,體感是相當輕鬆的,跑者能以這個速度維持長時間的訓練而不易累積疲勞,更能鍛鍊身體使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的能力,故在基礎期的跑量累積與長距離慢跑時,可以試著採用60-70%HRR的強度來鍛鍊,找到這個區間最舒適的節奏。

3. 75%-82%HRR:馬拉松配速(Marathon Pace)
這個區間是馬拉松比賽的配速區間,對於某些體能水準較佳的跑者來說,甚至可用接近乳酸閾值底限(83%)的強度跑完一場全程馬拉松,在這個區間鍛鍊時的感受應是「游刃有餘、好像可以再快一點」的感覺,若覺得完成訓練後沒甚麼負荷,那配速可能太保守了,反之,若跑完覺得倍感吃力,則應調降配速,以馬拉松比賽來說,起跑時建議保守些,由75%HRR開始,過半程後依訓練或比賽當天的狀況逐漸提升至80-82%,若狀況很好,則在最後5公里不妨嘗試往乳酸耐力的強度逼近,創造佳績。

4. 83-88%HRR:乳酸耐力(Threshold)
乳酸與氫離子是運動過程中能量代謝的副產物,在較低的有氧強度區間下,乳酸會經由柯氏循環(Cori Cycle)回收並帶走氫離子,但乳酸會隨著運動強度提升與長時間的運動而持續累積,若代謝與產生無法維持平衡,血液的酸鹼值就會因氫離子濃度增加而降低,進而刺激肌肉神經造成腫脹、灼熱、甚至痠痛,運動表現只好下滑,這個乳酸代謝失衡的生理狀態也稱為乳酸閾值(Lactate Threshold)。
(20-40分鐘的持續跑是典型的乳酸耐力訓練方式之一,在進展期到高峰期時每週一次的門檻跑,將能提升乳酸代謝能力,也讓馬拉松配速跑起來相對輕鬆,提升信心)

我們可以透過乳酸耐力區間的訓練來鍛鍊身體代謝乳酸的能力,常見的方式有20-40分鐘的門檻持續跑或2-3000公尺一趟、共進行3-5趟的巡航間歇,乳酸耐力訓練屬於長跑專項體能,一般在進展末期、高峰期時實施。

5. 89-100%HRR:無氧耐力/攝氧能力(Anaerobic/VO2max)
這個區間又可分為89-94%HRR的無氧耐力與95-100%的攝氧能力,以馬拉松跑者來說,透過95%HRR以上強度的間歇訓練,可以提升最大攝氧量,讓攝氧能力達到目標競技水準;至於乳酸閾值到無氧耐力一般為10公里路跑賽的強度區間,其中89%HRR的強度又稱為無氧閾值(Anaerobic Threshold,AnT),在生理上是血液乳酸濃度為4mmol/l、乳酸濃度開始呈現第二次大量上升的強度,因此又稱為乳酸轉折點(Lactate Turnpoint,在學理上的定義與乳酸閾值不同,一般跑者進行訓練時,掌握乳酸閾值的強度進行訓練即可)。

參考資料:Joe Friel's Blog、Jack Daniels' Running Formula、Running for Fitness、UCD Institude for Sport and Health-Sport Performance Lab、SPDI實驗室

Sunday, September 13, 2015

別讓長跑使你遲鈍

長距離練跑雖然是長跑者不可或缺、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但凡事皆有正反兩面,長跑也有它的副作用;當距離拉長,體能與肌力不足時,我們很容易用不恰當的動作慣性來維持速度,舉例來說你可能兩隻腳步距不一、身體擺動幅度不等、或是肩膀高低不同,這些缺點或不好的動作習慣都會在疲勞時被放大,為了持續跑下去,身體只好產生截長補短的代償作用,你長跑完會覺得有隻腳特別疲勞,或跑到後來身體歪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長跑時的配速一般相對較慢,肌肉長時間慢速收縮,久而久之快速的收縮能力與神經反應就會變弱,而影響到速度表現與協調性,甚至代償的動作也會逐漸變成不好的習慣,因為你的小腦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將慢速、不均衡的運動方式記憶下來。

我習慣在長跑日的下午安排游泳或自行車等低衝擊的交叉訓練,一方面透過緩和的有氧運動加速廢物代謝、幫助恢復,一方面也能透過不同的運動模式讓身體「忘記」長跑後半段疲勞的動作慣性,搭配輕量的滾筒按摩與伸展,讓長時間重複性跑步動作造成的肌肉緊縮和沾黏得以舒緩放鬆。

隔天的訓練則會在熱身跑後,安排馬克操與數趟50-100公尺輕快跑(strides),輕快跑並非全力衝刺,重點在於「輕鬆地快速跑」,要維持良好的跑姿、步態和節奏,動作流暢的重要性遠大於速度,體感約為8-9成力,輕快跑旨在喚醒肌肉快速收縮的能力,同時對於跑步協調性和技巧也有很大的助益。

跑完輕快跑後的基礎耐力則改到草地上進行,目的也是讓前一天在平坦路面長時間跑動的肌肉能有不一樣的刺激,鍛鍊本體神經與跑步的大小肌群,如強度控制得宜,跑完你會有全身舒暢的感覺,長跑後疲勞沉重的肌肉彷彿都變得輕快靈活了。

個人經驗,長跑後隔天的輕快跑應安排在恢復跑前,因為此時體力尚游刃有餘,可以做出快速流暢的動作,若先進行恢復跑再跑輕快跑,會因為前一日的動作習慣與疲勞加劇,讓身體在遲鈍的狀態下進行快跑練習,心理感受與訓練素質往往大打折扣。

Wednesday, September 9, 2015

轉軸:Pivot Point

                             
跑步時,最大幅度的動作可謂擺臂與腿步動作,分別代表上半身與下半身。透過軀幹相連的兩者勢必要連貫動作,才能跑得有效率,也就是讓你的力量用於前進,而不是左右搖擺或上下跳動。

但連貫動作也不能相互牽制,常見許多跑者下半身僵硬、費力抬腿的同時整個上半身卻不協調地左右擺動,尤其疲勞時更是如此,此時上下半身是沒有連貫的,各唱各的調,腿加大步伐是為了彌補無效擺臂的動作,而上半身的擺動則是為了配合出力前伸的雙腿,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肌耐力與深層核心肌力不足是原因之一,但另一個需靠心領神會的原因則較少提到,也就是轉軸(Pivot Point)。

擺臂時手肘向後,同側髖關節前旋,腿後肌群提起腳跟,對側髖關節後旋,臀部順勢將腿後擺,手和腳得以連貫的關鍵就是轉軸,人體跑步動作的轉軸通常在第12節胸椎至第二節腰椎之間(T12-L2),轉軸以下的腹部與骨盆配合擺臂水平旋轉,增加步幅的同時也減少腿部出力。

轉軸以上的上半身則較少擺動,讓擺臂與前進方向保持一致,如此才能真正「以擺臂帶動雙腿」,而不是「以搖擺配合跨步」。要找到你的轉軸,首要任務是先意識到脊柱的存在,保持上半身自然挺拔,收起下巴,肩膀放鬆,有意識地收起深層腹部的核心肌群,跑步時想像著轉軸不動,擺臂帶動轉軸以下的軀幹順勢旋轉,肩膀始終朝向前方。

做得好的話,你將會發現「被動的雙腿」,只由腿後肌群上提腳跟,其餘動作都是順勢而為,靈活旋轉的軀幹會讓腿由主動轉為被動,過多的跨步和推蹬,已經被髖部前後旋轉取代了。

就和所有的跑步技巧一樣,只有意識是不夠的,要讓軀幹和轉軸始終保持在運作的位置上,仰賴深層核心肌群的穩定與靈活:脊椎多裂肌讓軀幹挺拔並得以旋轉,才能找到轉軸;深層下腹讓骨盆穩定,下半身才能流暢動作;橫膈則保持氣體通暢,才能維持能量供應並持續運動;當我們無法維持連貫的動作時,先別急著怪雙腿沒力,不妨想想是哪個核心環節出了問題。有時挺起胸膛、往遠方看、做個深呼吸,一切就海闊天空了。

接下來,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讓你的身體找回這遺忘的本能。技巧培養的道理都不難,但過程往往極為枯燥且冗長,因為從小到大養成的動作習慣,已經跟隨我們好幾十年了,欲立竿見影,談何容易。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弱,必強。

Tuesday, September 1, 2015

再談跑姿


跑姿一直是跑者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市面上關於跑步技術的書籍兩手兩腳可能也數不完,相關議題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引起關注與討論,最近朋友們和我聊到近來討論熱烈的話題,不同的學派各有其論點,也往往讓跑者(尤其是初學或中階)霧裡看花、不知哪家好,其實,仔細探究,就能瞭解其箇中訣竅,但知易行難,跑姿這回事,還是唯有用心與時間,傾聽身體,方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節奏。

在分享跑姿的要領之前,有一個觀念還是要再三強調:「沒有完美的跑姿,只有適合自己的跑法」,我們當然都希望跑得又快又帥,但每個人的體能、肌力、柔軟度、生活習慣、跑步資歷、肢體結構都不一樣,應把自己喬到偶像跑者的跑步動作不見得就適合你,跑姿調整應以自我感覺良好、不明顯違反生物力學、也不會造成運動傷害為出發點,同時要有耐心地循序漸進,如此就能逐漸收到成效。

跑步的要領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單純,眾家學派各有其闡述的論點,但綜觀整理,可歸納出以下三大主軸,各位跑者練習時,不妨先從這三大要領開始練習體會,其餘枝微末節的小技巧,將隨之到位。

慣性:省力與效率的關鍵
「靜者恆静,動者恆動」這是牛頓第一運動慣性定律,我們都學過,但總是在跑步時牴觸它,跑動時不斷做各種多餘的動作讓自己停下來,包括跨步煞車、橫向擺臂、前俯後仰、用力踏地等,當你的動作方向和前進方向不一致,自然會降低跑步效率,來自地面的衝擊力也無法充分轉化為前進的力量,反而由肢體從旁吸收,疲勞和運動傷害就隨之而來。

要善用慣性幫助跑步,「前傾」與「放鬆」是兩大關鍵。前傾(lean)是近年來跑步理論耳熟能詳的名詞,主要的理由就是利用地心引力讓前進與彈起的身體落下,而不全靠雙腿推蹬出力;前傾須配合速度,由目光前視拉動整個身體自然前引,注意保持上身挺拔而不彎腰,讓重心隨著速度往前移動,你基本上只有隨著跑步騰空時自然往前拋送的感覺,而不會感到需要費力地維持前倒。

放鬆則是利用慣性的必要條件,想像你盪鞦韆時身體隨鞦韆自然上擺的感覺,你不會在鞦韆盪起騰空時還拉扯鎖鏈或費力前推吧?跑步騰空的狀態也是一樣,落地輕彈,在空中就隨著速度前引,順勢而為。

腿部動作
跑步到底要不要推蹬?還是只專注於提起雙腳?傳統競技與新興理論常為此爭論不休,其實兩者的概念相同,只是出發角度不同,地心引力永遠垂直向下,若只靠地心引力而沒有路面的反作用力,那你只會面朝地跌倒,我們還是要有腿部的推蹬,讓地面給雙腿肌腱往前彈起的反作用力,配合前傾順勢而跑,但重點就在於我們往往蹬得太多,給予超過當下跑步速度的力,下踏的成分大於後推,阻力與費力就雙雙出現。

一隻腳後推的同時,另一隻腳可不是閒著,是隨之往前上提,所以新興理論換個角度思考,改以上提為出發點,讓向後推蹬成為反射的動作,就是希望避免初學跑者過多的蹬地出力,而忘了上提與前引,但若矯枉過正,就會變成推蹬的動作不自然,甚至後推腳呈現緊張或過度放鬆的癱軟狀態,前進的力量自然消失。

你可以選擇身體最能掌握的方式,從前引上提或順勢後推開始,配合前述的慣性感,想像雙腿交替畫圓,就像輪胎滾過路面的感覺,上提、放鬆、前擺、落地、推蹬耙地(paw back),一氣呵成。上提與推蹬闡釋角度不同,但殊途同歸,因為我們永遠必須靠兩隻腳跑步,不可能只做其中一種,夠快的步頻(180以上)與適時的短距離輕快跑訓練將有助於你培養流暢的腿部動作,當神經反射超越思考,你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動作。

核心與軀幹
最後一點是最難體會,但個人認為跑步技巧進步的最大關鍵,那就是體幹與核心肌群的運用。人類屬於脊椎動物,可惜我們好像不太會用這個武器,跑步時軀幹要保持挺拔,不低頭彎腰,想像脊椎往天空自然延伸,就像有一條鋼索懸吊你的脊椎一樣,如此才得以充分運用上半身與核心肌群,讓跑步的動作全身連貫,重心提高至核心部位,而不是沉重地落於雙腳,跑步狀況好的時候,有時你會覺得雙腿前伸或後擺很放鬆徹底,這其實是因為重心有延伸至上半身,雙腿壓力減小讓力量和動作得以徹底舒展,而不是刻意把腿打直。

核心肌群這個詞我想已經講到爛了,但其實很少人能掌握其深層意義,核心「肌」群除了直觀的肌肉組成,也是你跑步時發力的意念中心,可以把重心調整和驅動腿的中心放在下腹部(約為肚臍下方2-3指幅的位置,也就是中國人說的丹田),前引、提腿、後推的動作都由此出發,擴散到大的肌群,最後讓四肢末端的小肌群順勢而為,老是想著腳掌與拳頭,那你就只會用這些末梢出力。

順著這個概念,跑步時足部哪裡著地,其實是綜合上述條件後的結果,而不應該是出發點,跑者們應把注意力維持在慣性、前引、腿部動作與核心,這些要領到位了,自然會讓腳掌落在適合你的位置。而不論是何種跑姿,共通的一點在於落地支撐期「關鍵姿勢」:一腳提起、膝蓋微彎、重心微微前引,蓄勢待發,落地時微彎的下肢,有助於減少雙腿的衝擊是必然的,試著在每一次騰空落下時,讓自己積蓄能量,迸發出下一個前進的動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