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運動慣性之所在


最近的運動生活又回到了以往以騎車為主, 跑步與游泳交叉訓練的日子; 經歷了去年一整年的跑步訓練和比賽, 我了解了比賽的準備與身心調適, 以及訓練的安排, 如今再回到自行車上, 才發現以前練習方向的不足之處, 也因如此, 初回踏板的那段日子才會有如此大的落差; 這幾個月勤練騎, 感覺有慢慢找回來, 現在的訓練也都特別謹慎, 有疑問就請問專家, 避免以往鑽牛角尖, 反而喪失了運動的初衷-樂趣.

一開始回來騎車就抱持著砍掉重練的打算, 在身心沒有預設立場的情況下, 去感受自行車對身體的回饋, 剛開始怎麼騎都騎不快, 有種虛耗的感覺; 隨著肌力慢慢回復, 重新閱讀了肥油貓[慣性的冥想]一文, 漸漸抓到了人與車互動的節奏, 我兩年前幾乎都以短程(40-60km)的爬坡練騎為主, 如今再次回到車上, 身體直接反應的就是以往爬坡的踩踏節奏, 所以在平路以爬坡的節奏騎乘, 慣性還沒被帶起來就忙著再度對踏板施力, 做了很多無謂的功, 而爬坡因為肌力尚未回復, 節奏對了不過推進力不足, 終究造成剛開始回來騎車的''虛耗''現象.

這半年配合開放式肌力訓練和輪組與車身慣性的體會, 試著在騎車的過程讓車帶動人, 而不是人推車; 爬坡時則利用跑步鍛鍊的心肺能力和習慣的節奏, 在慣性快速消失前, 持續供給向上推進的能量, 這當中的奧妙, 還要在多揣摩些; 另一個就是普遍騎士最缺乏的長程耐力, 週末盡量多騎80-100km的輕鬆有氧騎乘, 現在看來, 去年暫別單車, 如今反而讓我重新自省, 補足以往不足之處, 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同樣的慣性概念, 在跑步和游泳其實也是可以適用的, 相對於騎車是四肢末端固定的close-chain運動, 跑步和游泳是四肢末端開放的open-chain運動; 這兩項運動的慣性要怎麼看呢? 以游泳來說吧, 我們其實可以想像游泳是介於跑步(完全開放)與騎車(完全固定)的中間, 因為游泳某種程度上還是受到水較大的阻力; 游泳時如果能維持水流動與四肢滑水和踢水的一致性, 讓垂直的流動方向一致, 剛開始手與腳施給水的功, 就帶動水流, 形成水流動的慣性, 接下來就順勢施以適當的力量, 便能輕鬆快速的向前推進, 而不是感覺很費力的擺臂與踢水.

游泳時身體浮力的中心, 就像騎車身體穩穩坐在座墊上一樣, 車與輪組就像水流, 擺臂與踢水就像踩踏, 水流慣性帶起來, 就如輪組推進身體, 增加前進的力量, 減少垂直震動的虛耗.

跑步又要怎麼看呢? 空氣的阻力是最小的, 而我們一般又生活在大氣的環境下, 所以不會特別感受到氣流的阻力與流動; 回來騎車並慢慢抓到輪組帶動的慣性後, 我重新檢視跑步的過程, 發現跑步的慣性來自於軀幹, 剛開始施力把身體帶動起來, 靠腿部的力量把整個身體推向空中(也就是跑步兩步之間會有身體短暫騰空的時間), 接下來就要順應跑步的速度和身體的慣性, 讓雙腿順勢推進, 這時會感到四肢是放鬆的, 而不是腿還要費力的不斷把身體往前與往空中推.

跑步時軀幹的核心 ,就如同騎車時身體穩定的核心, 腿的驅動如同踩踏, 只是相對於騎車來講, 腿要推進的不光是前進的力量 ,還必須把身體帶向空中, 同時支撐身體, 所以以同樣的平路來講, 跑步雙腿與膝蓋的負擔會較騎車多一些, 但如果能掌握軀幹前進的慣性, 腿向下推蹬與垂直支撐所需的力量就更少了, 就像騎車如果抓到節奏, 會覺得是核心在出力, 而不是膝蓋與腳掌有負擔的感覺.

細心體會, 抓到人與器材或自然合而為一的流暢感受, 也是運動的樂趣之一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