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6, 2017

Coaching and the success of an elite marathoner

世界級的馬拉松跑者分為兩類,一類是從田徑跑道轉戰馬拉松,另一類則是從年輕時就被發掘優異的跑步技巧和長跑天賦,職業生涯直接從半馬或馬拉松開始。 他們的成長背景或許相似,或許不同,但顯見的是專業跑步的背景與心態必定大相逕庭,封閉的田徑場、對手之間的緊咬不放、精準的秒數,對比孤獨的長跑、長時間的專注、能量運用與耐心,這兩類跑者轉往馬拉松舞台後,尤其在初期,訓練方式自然有所不同,針對生涯由馬拉松為起始點的跑者,他們已經具有很好的基礎體能,很適應超過兩小時以上的跑步,所以訓練的重點會放在強化期加強速度能力,以及隨之而來的高峰期的專項訓練。 大多數的市民跑者比較像這類,沒有競技背景,從慢跑開始,有些許的基礎體能,但速度不太好,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市售訓練書籍,會強調耐力為基礎、輔以強化與高峰期速度訓練的原因。 而針對從田徑場轉戰馬拉松的選手,速度能力僅需維持,但在前期需要大幅提升有氧耐力,並培養一顆足以專注跑超過兩小時的心,畢竟五千一萬公尺燃燒宇宙頂多10-25分鐘的專注,和馬拉松動輒兩小時的長征截然不同。 實際體現在課表上,前者的重點會在於強化期與高峰期的銜接,強化期是否做得好將是高峰期訓練成效的關鍵;而後者相對來說從基礎到高峰之間的銜接較短,甚至可以透過幾週的短銜接就進入比賽專項訓練,因為他們已經具有很好的乳酸代謝與速度能力,但相對的基礎期的品質,就會影響高峰訓練的續航力。 近年來在國際賽場上無戰不勝的馬拉松好手 Eliud Kipchoge就是從田徑場轉戰馬拉松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他早期是3000/5000公尺出身的選手,運用肝醣燃燒宇宙的能力卓越出眾,在短短數十分鐘的比賽中能把體力與能量榨出極致,但隨著歲月增長,在跑道上漸漸失去競爭優勢後,他也決定轉戰馬拉松,當時遇到的教練是在肯亞大名鼎鼎的Patrick Sang,Sang告訴Kipchoge說,如果有心在馬拉松上有所成就,你必須花一段時間培養自己的耐心、體能、也要轉換身體的能量運用系統,運用脂肪,而不是肝醣。 Patrick Sang是一位很特別的教練,他不只教跑步,也會和選手談心,教導他們關於生活、飲食、學習、投資等,就像一位父親,我在肯亞曾經與他有過一面之緣,Sang的外表樸素、甚至有些邋遢,拿的是傳統2G手機,當時他和我聊到自已如何鼓勵選手在賽前做好準備,一邊敲著數字鍵,發送簡訊給訓練營的助教晚上要安排什麼課表,這在時間是金的現代社會或許匪夷所思,但在肯亞,這很常見,當時我還不知先生是何許人也,後來才知道巧遇Sang,有些遺憾未能和他多聊兩句
在田徑場上和Eliud Kipchoge一樣、甚至更優秀的選手很多,但他之所以能成功轉戰馬拉松,除了遇到一位好教練,也是因其具備大部分肯亞跑者沒有的特質,他會撰寫訓練日誌,隨時和教練討論安排,生活規律,並除了跑步訓練外也有其他的興趣,你偶爾可以看到他在訓練營旁邊的菜園種田,而Kipchoge也持續進修完成大學學業,因為他覺得教育很重要,對往後的人生必定有幫助。 跑步不只是靠雙腿,生活經驗、教育、嗜好,都會形塑一位跑者的人格與視野,真正成功、且能延續生涯的馬拉松跑者絕大多數不是只有訓練,而是在很多看不見的地方都隨著體能進步而同步成長,Wilson Kipdang、Haile Gebrselassie、Kenenesa Bekele都是,他們在早期的成功之後持續訓練,同時也進修、投資、回家鄉辦學,鼓勵孩童與弱勢,心胸與視野越見開闊,也就更能有耐心專注持續,而能有長遠的體能進展。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有能力的選手也需要有好的教練才能相輔相成,這些選手從小到大也都有幸遇到bro Colm O'connell、Renato Canova、Patrick Sang等人師,提升體能之餘,也開拓了他們成為頂尖選手的視野,Canova曾經和我提到他之所以不再帶領中國隊的原因,就是因為政府與體制太過封閉與干預,不讓教練全權帶領選手,不讓教練和選手交心、不讓教練安排選手到各地不同的環境練習,當教練只能扮演體能操練的角色時,選手也許可以跑得「不錯」,但要到「很棒」,身心都將有所阻礙。 因為他從來不曾看見更高更遠的世界,當身體和心靈連要成為什麼模樣都無法想像,又如何能做到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