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2, 2012

What Is Fatigue-何謂疲勞?

作者:Joe Friel
翻譯: Daniel Tun-Chieh Hsu
疲勞是影響表現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如果你能延緩、或是與疲勞相抗衡,就能在特定費力程度的運動下有更好的表現,也能持續更久─這就是訓鍊的終極目標。我們不可能完全對疲勞無感,事實上,疲勞是良好的自我保護機制,讓我們免於傷害身體或耗竭能量的風險。換個角度來看,了解比賽與訓練中造成疲勞的原因,可以幫你提升對抗疲勞的耐受能力,並延緩發生的臨界點,而有更快速、更持久的比賽表現。

視運動的持續時間與強度而異,產生疲勞的狀況也有所不同。800公尺的短跑選手與馬拉松跑者在比賽過程中也許都承擔極大的疲勞,影響表現,但又要咬牙衝過終點;造成他們疲勞的確切原因有差別嗎?還是都一樣?原因為何?現今有下列三種說法,用以解釋疲勞產生的原因:

災難理論(Catastrophe theory)─ 起源於1920年代,是最早的理論模型,也是大多數運動生理學家最支持的模型。這個模型認為,當身體、特別是運動中的肌肉發生有害的’’災難’’時,身體會阻止運動繼續進行。

除了會顯著限制表現的熱衰竭與嚴重脫水,災難理論認為耐力運動過程中產生疲勞的原因至少有下列兩點:1. 代謝副產物像是氫離子(特別是乳酸產生過程中所釋放,如800公尺賽跑選手)的累積;2. 身體能量像是肝醣或葡萄糖的消耗(如馬拉松跑者)。災難理論認為上述兩狀況發生時,身體就會被迫減低運動強度,就像是汽車開到沒油或是燃料管線阻塞這樣;身體發生’’災難’’,為了阻止災情擴大,只好暫緩正常運動功能,先行恢復。

中樞控制理論(Central Governor theory)─ 第二種解釋疲勞的理論來自1990年代、南非開普敦大學生理實驗室的研究。有名的運動生理學家,堤姆 諾亞克斯(Tim Noakes)博士,認為疲勞來自於大腦,並非肌肉。

此一模型認為身體在運動過程中,持續反應即時的肌肉運作狀態、並對深層大腦發出訊號。舉例來說,大腦會監控能量儲存狀態與代謝副產物累積情形,有點像是家中空調系統的運作方式,會對室內溫度的變化來控制冷暖器開關運作。當達到某些費力的臨界點時,大腦會因為淺意識與感受的費力程度,對當下的身體狀況做出決擇,決定是否要減緩運動狀態。此一模型認為中樞感知疲勞的系統具有保護身體、免於在過度運動中受傷的能力。

心理生物學理論(Psycobiological theory)─這個理論和中樞控制理論有些類似,但從相反角度來論述。威斯康辛洲立大學的山繆 馬可拉(Samuele Marcola)博士認為,限制運動表現的真正因子是自我感受的費力程度─一種大腦潛意識在運動過程中計算出的感知狀態;馬可拉博士認為,在能量耗竭與代謝副產物過度累積、不得不停下來之前,大腦就會讓身體停止運動。

前腦有個部位稱作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會對於身心衝突與壓抑反應做出決策。也就是說,ACC會評估你為了獲得報酬而進行特定強度運動時,所造成的身體消耗或損傷,值不值得你繼續下去。 馬可拉博士證實了處於’’疲勞’’狀態下的運動員,具有克服中止運動感知的抗衡力,而當所獲得的報酬夠大時,甚至會產生更大的輸出、有更驚人的表現。

你也許經歷過比賽將結束前的極度疲憊,原本無力以對,但看到終點線時卻又點燃加速引擎、甚至還能奮力衝刺的情形。你想要克服疲憊,因為報酬─震憾人心的衝線、較快的完賽時間、或是更佳的名次,大於當下身心遭受的痛苦。馬可拉博士進一步以人類找尋食物時的狀況來說明;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此一系統能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幫助人類達成找到食物滿足身心的目標。有時成功獲取食物的可能性很低,身心處於疲勞與失落,但只要食物一出現(就算是地平線上跑出一隻美味的鹿)、增加了獲得報酬的可能性,那疲勞就不再是個阻礙,我們會奮力向遠方的鹿追去,正如我們衝向終點線一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