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7, 2010

2月最後一次LSD

春天來了, 天氣也變暖了, 上週末還是低溫濕冷的冬天, 這週天氣好很多, 例行的週末長跑, 我跑在台北的街頭.

前一晚看電影沒注意到時間, 快十一點才睡, 所以只睡了五個半小時就起來跑步...還好感覺沒太差, 昨天適應期造成的肌肉痠痛也好多了, 吃了條覆盆子優格口味的Alpen,  伸展熱身就出發.

進入姿勢調整的最後階段, 這時也要特別小心不要受傷, 小肌群的調節相當細微, 彷彿只要哪邊多用了一點力, 跑起來的感覺就不一樣; 昨晚的天氣預報讓我沒往太遠的地方跑, 打算跑老路線到中正紀念堂, 再回台大然後繞個幾圈田徑場, 這樣萬一下雨也不會離宿舍太遠.

前陣子和教練討論過後覺得我有些矯枉過正, 太注重髂腰肌抬腿的結果造成腿抬過高, 懸空時間增加, 不, 應該說腿的高度與速度配合不起來, 連帶的後推也受到影響, 出力前後不平衡, 今天特別放鬆感覺, 把握住核心肌群出力的原則就好, 步伐步頻都放自然, 感覺輕鬆多了, 減少浪費的力氣, 後推也比較有力.

今天待改進的缺點:
1. 左右抬腿與臀肌後推要平衡, 專心注意每一次換腳, 不要不知不覺變成慣用一側.
2. 上半身放鬆, 但注意腰桿挺直, 穩住核心, 前進的動力自然會讓身體略微前傾1-2度, 這樣就夠了.
3. 呼吸雖然沒太大問題, 但下次還是調整出一個節奏比較好.
4. 不要忘了擺臂的幅度與頻率維持.
5. 再放輕鬆些, 會更順暢.
6. LSD就是LSD, 就算你可以, 也要嚴守低心率, 不要拉高強度, 照表操課, 循序漸進.

Friday, February 26, 2010

Asics Excalibur SV

台北難得的大晴天, 來介紹一下鞋子吧, 今天分享的是我現在穿的一雙路跑鞋-asics excalibur SV.

路跑鞋在台灣的銷售量與討論情形比慢跑鞋少的多, 主要是因為路跑鞋以輕量化為重點, 鞋底往往部份使用了薄底的輕量發泡材質, 也拿掉了許多避震與穩定結構, 因此相較於慢跑鞋而言壽命較短, 對腳的保護性也較低; 但是, 慢跑鞋對足部過多的保護卻也讓我們的雙腳對衝擊的適應能力降低, 耐力變差, 練跑距離拉長, 頻率增加, 跑步環境改變時便容易受傷, 所以適當的穿著路跑鞋練跑可以訓練足部肌肉, 對有長跑習慣的跑者是有幫助的.

Excalibur SV是一雙介於比賽與訓練之間的鞋款, 鞋底不會太薄, 很適合剛從慢跑鞋轉換到路跑鞋的跑者使用, 鞋後跟採用的AHAR+也增加了鞋子的使用壽命.

前腳掌採用輕量鞋底, 但厚度不算太薄, 兼具耐用與輕量, 鞋中底也做了穩定結構.

後跟的AHAR+耐磨材質與亞瑟膠(gel).

這雙鞋的gel分部於鞋後跟, 可適度分散足部的衝擊力, 中底的SPEVA材質也兼具避震與反彈性, 對於進階跑者以中足或前腳掌著地的跑法來說相當適合.

鞋的內側視圖, 可以看見前腳掌有一定的厚度.

鞋後跟包覆性我覺得可以再好一點.

這雙是屬於3E寬楦頭的尺寸, 對於腳掌較寬的跑者較為舒適, 前掌的包覆性也不差.

實際穿上excalibur練跑, 可以感受到鞋底比慢跑鞋薄許多, 路感也很清楚的回饋到腳上, 但細細體會卻也可以感受到吸震效果, 不會有太直接的彈力衝擊, 和一般路跑鞋一樣, 為了輕量化而鞋身較薄, 剛開始穿著的跑者可能會有些不習慣, 腳缺少了"包覆"的保護感, 但excalibur已比比賽型鞋款好很多了; 較薄的鞋身也讓前腳掌彎曲時鞋身凹折的感受較為明顯, 來自路面的力道回饋反應在腳上, 如果跑法沒有很正確的以中前足著地, 會比較容易受傷, 建議要穿著路跑鞋的跑者剛開始可以路跑鞋與慢跑鞋交替著穿, 慢慢增加路跑鞋的使用, 使足步肌肉漸漸適應與鍛鍊.

Excalibur SV是一雙適合進階跑者進入路跑領域的鞋款, 價格也不高, 相對於專業比賽鞋而言耐摩性也較佳, 有興趣的跑者可以試試看囉.

Monday, February 22, 2010

Grandma

上週末是農曆新年假期的最後幾天, 結束了花蓮的三日遊, 回到台中老家, 過年來奶奶家的小叔也要回台北了, 剛好我爸有空, 就約中午載小叔去搭車.

我和我爸一起去, 到了奶奶家, 爸把車暫停路邊, 我上樓去幫小叔提行李; 進奶奶家門時小叔也正要出來, 他和奶奶剛吃完午餐, 天氣有些冷, 奶奶穿著厚厚的睡袍, 桌上是剛吃完的碗盤, 小叔是溫和木訥的人, 話不太多, 奶奶沒有什麼表情, 嘴角略微下彎, 似乎帶點淡淡的離愁, 整個屋子靜靜的, 與涼涼的天氣形成一種寂寞的感覺.

簡單的幾聲道別, 我和小叔下樓去, 奶奶的表情沒變, 也沒多說什麼, 要踏出大樓中庭前, 很巧的我和小叔都回頭往樓上奶奶家看, 奶奶正巧也對我們看, 臉上離愁依舊...

此時, 奶奶舉起手, 一句話也沒說, 只是慢慢的揮著再見的手勢.

這場景真令我動容, 母親對兒子離別的不捨, 一覽無遺.

我和小叔也揮了揮手, 向奶奶道別, 儘管小叔沒說話, 奶奶也沒說話, 但是離別的情感, 卻深深透露在這一幕.

爺爺去世後, 奶奶一個人住在我家附近, 平日都是爸爸晚飯後過去陪奶奶, 我只要回台中, 總會和爸爸一起去, 陪奶奶看電視, 吃晚餐, 找話題和奶奶聊, 奶奶每次看到我回來都很開心, 她平時活動不多, 每週去兩次教會, 買買菜, 年紀大走得慢了, 其他地方也不太去, 常常一個人在家一整天, 看點電視劇, 我爸每天過去探望她, 大概是奶奶說最多話的時候.

可以感受到, 儘管從沒說過, 奶奶是寂寞的.

上週的這一幕, 奶奶站在陽台揮手道別, 臉上是離愁, 一句話也沒說, 讓我很有感觸, 人總會歷經生老病死的過程, 誰不希望自己總是開開心心的呢? 年輕時很多愉快可以自己創造, 隨著年紀增長, 有些事做起來力不從心, 往往也失去了追逐夢想的動力, 人也漸漸變的封閉, 黯淡.

有機會的話, 多陪陪爸媽或長輩吧, 儘管表面看不出來, 他們的心中也許是寂寞的, 渴望一聲簡單的問候, 與相聚的喜悅.

Saturday, February 20, 2010

2010過年練跑小記

今年的農曆新年溼溼冷冷, 有機會跑步就要偷笑啦! 白天到晚上雨下不停, 而且不是綿綿細雨, 是大到不太能跑的大雨, 再加上寒流來襲, 真是叫人受不了, 唯一的空檔往往在清晨, 這正好也是我平常練跑的時間, 把握機會跑了幾趟都沒碰到下大雨, 運氣不錯.

今早跑了14.16 km, 主要還是在習慣整合後的姿勢, 跑了三次後越來越協調了, 或許是去花蓮玩休息三天的關係, 再加上天氣有些冷, 跑了一陣子後小腿有點硬, 大腿和膝蓋倒是沒有什麼感覺; 穩定住腰腹, 用核心肌群的髂腰肌提大腿, 再用臀部肌群往後帶動小腿, 腰肌(Psoas major muscle)與髂肌(Iliacus muscle)合稱髂腰肌, 是把大腿提起, 耐久性較佳的主要肌群: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負責把提起的大腿往後帶, 是推進的肌群:


今日的感想是還可以再把重心提高一點, 用更偏下腹的地方提腿, 後推時的幅度要更水平些, 太垂直的話蹬地的力道會過大, 姿勢的調整急不得, 有耐心的慢慢來吧.

心年假期的練跑記錄:
2/13, 除夕: 12.38 km
2/14, 初一: rest
2/15, 初二: 10.60 km
2/16, 初三: 5.80 km
2/17, 初四: 花蓮玩
2/18, 初五: 花蓮玩
2/19, 初六: 花蓮玩
2/20, 初七: 14.16 km

Saturday, February 13, 2010

2009年除夕練跑

中國舊年的最後一天, 當然要要有始有終啊, 前一晚十點上床睡覺, 打算今早跑個最後的LSD.

早上一醒來, 沒有拉開窗簾, 聽不到雨聲, 想說ok啦, 好天氣, 開了補給餅乾, 咬下第一口, "嘩啦~~~", 是有沒有這麼衰的...難到早上4:30起來吃完補給就要回去睡覺了嗎? 不太甘心就這樣結束. 想起家裡先前買的拋棄式雨衣, 決定出動小飛俠模式, 穿雨衣練跑, 反正今天是LSD, 而且要習慣新跑法, 步幅應該不會太大, 穿雨衣不會有太大影響.

雨水一滴滴的打在身上, 不過雨勢不大, 雨衣還罩得住, 倒是頭套著雨衣一直有摩擦頭髮與耳朵的轟轟聲, 感覺不太舒服, 就這樣跑到了市民廣場, 今天主要練習用髂腰肌抬腿, 然後同時配合另一隻腿的腿後肌群往後推, 這是和教練不斷修正討論, 按部就班建立跑姿, 最後的一階段了, 從髖關節提腿, 純步頻跑法練了好幾個月, 其中搭配略增跨距的跑法, 到後來髖關節提腿, 搭配臀部肌群後推; 到最後髂腰肌提腿, 髖關節為軸心, 臀部肌群後推, 這邊也要感謝教練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 而且讓我自己發現矛盾與不順的地方, 不主動告訴我要改進的施力方法, 因為唯有自己的發現, 才是最珍貴的寶藏, 也才會深刻的記下來, 永不忘記.

雨衣穿了5 km左右後就因為溼氣悶在裡面不太舒服, 再加上雨衣摩擦的聲音實在惱人, 索性把雨衣脫了, 丟在路邊的垃圾桶; 沒了束縛後感覺好很多, 順順跑了9 km, 天氣不穩, 決定轉向回家.

快到家前跑了約11 km, 絕得下腹靠大腿內側蠻酸痛的, 這部份的髂腰肌先前果然是練太少了, 最後慢慢緩和, 跑了12.38 km, 天氣冷又下雨, 身體冷的快, 趕緊上樓伸展一下, 沖溫水澡, 擦乾身體.

有始有終的一年, 明天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我要繼續健康快樂的跑下去!

Wednesday, February 10, 2010

方法對了, 肌力不夠

調整跑法的第二次練習, 還算順利, 也發現了一些缺點.

一樣4:45起床, 伸展熱身後開跑, 專注於髖關節抬腿, 同時另一隻腿的大腿後側肌群(臀大肌)往後帶, 左右左右...剛開始比較難掌握, 一不專心這種抬與推的相對感覺很容易跑掉, 還有一點就是我對這種施力方式的控制還不夠細膩, 在低速時的步伐要再穩定些, 不過要注意施力方式是不變的, 調整僅在於抬(髖)與推(大腿後側)的幅度與頻率, 應該說去調整幅度大小, 盡量保持高步頻, 除非熱身跑時才以較低步頻運動.

剛開始都蠻順的, 效率也有提升, 跑完中正紀念堂第一圈後居然覺得腿有點酸和無力, 心中浮起了是不是姿勢跑掉的想法, 但還是盡力維持住抬與推, 跑完兩圈後轉向愛國東路, 這時髖關節的感覺越來越不明顯了, 四頭肌倒是還好, 感覺上是整個大腿比較酸, 然後髖部有點無力.

繞回台大後還是這樣的感覺, 回程時順便經過路邊落地窗看一看自己的姿勢, 發現上半身有點前傾, 看來腦中想像前傾3度, 結果還是會前傾太多, 以後就上半身保持穩定直立就好, 靠前進的力量自然會略微前傾.

回來伸展吃完早餐後和教練討論, 結果出乎意料, 雙腿有些無力的感覺是正常的, 主要是因為現在除了抬腿外還加了後推的力量, 所需的肌力更多, 確定自己不是姿勢錯誤後鬆了一口氣, 之後要加強大腿後側肌群的重訓, 核心肌群一樣要持續鍛鍊, 正確的跑法還要花一段時間讓身體習慣, 有耐心, 專注的練下去吧!

Today's performance:
1. hr avg: 146 b/m
2. hr max: 158 b/m
3. time: 1:01:50
4. dis: 11.52 km
5. burn: 616 kcal

Tuesday, February 9, 2010

試試新跑法

今早練跑了6.1 km, 主要是試試新調整的跑法, 說新其實也不算, 就是把之前的高步頻跑法多加一些腿後肌群向後推進的力量, 整體還是用核心肌群的概念在跑.

清晨的路上沒什麼人, 天氣很舒服, 涼涼的又不冷; 先前光練步頻時沒有把大腿後肌群向後推的力量加進去, 所以跑步效率較差, 但就練抬腿而言是很有幫助的, 昨天和教練討論過後, 今天調整一下方式, 利用抬腿的幅度與頻率, 配合速度調整, 速度快就抬高一些, 頻率快些, 速度慢或熱身就抬低一些, 頻率慢些, 在抬到高點的同時, 另一隻腿是用腿後肌群往後帶, 一上一下循環.

起初有些不習慣, 要維持高步頻的抬腿又要有推進的力量, 還要把意念放在髖關節(抬)與腿後肌群(推), 不過跑一陣子後感覺效率比純抬腿有提升, 細部的感覺還要再揣摩一陣; 上半身略微前傾個3度左右, 保持自然挺直, 配合手臂擺動, 穩定軀幹, 大致上是這樣吧.

順道一提, 今天穿了excalibur 練跑, 讓腳踝與足部適應地面的衝擊力, 可以藉此增強足部肌肉, 現在的跑者大多習慣了保護過多的慢跑鞋, 跑久了足部本身的肌肉強度會變差, 容易因路面變化或是訓練量增加而受傷, 一週最好穿薄底路跑鞋或清量避震鞋跑個一兩次, 讓腳的抗衝擊力提高.

跑回來太陽也升起了, 一天美好的開始.

Monday, February 8, 2010

Running style

今天再次向教練請教了跑法, 主要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 自己覺得cadence的跑步效率不好, 而distance的效率好但無法持續太久, 這其中必定有什麼玄機.

和教練討論過後, 果然和我想的一樣, 教練要我自己發現正確的跑法, 就是distance running style, cadence的用意在於基礎訓練, 用快速的抬腿, 減少後推蹬, 讓身體習慣抬腿的頻率, 有點像是一般的抬腿跑; 正確的跑法應該是distance running style, 以髖關節垂直高抬腿, 讓身體軸心落在和腿一樣的軸線上, 此時腿和膝蓋會自然的落在身體前方, 不用刻意加大跨幅; 抬到高點後向後推進的力量來自腿後肌群, 用大腿帶動小腿, 把整條腿往後帶, 小腿順勢向後推蹬, 一隻腳推到最後時, 另一隻腳剛好抬到高點, 來回循環, 重點仍然是放在核心肌群, 不論是抬腿(髖關節), 還是後帶(腿後肌)都是以核心為主體, 帶動下肢, 維持軀幹的穩定, 最後配合上臂的擺動, 完成最有效率的跑步型態.

先前覺得跑cadence時速度不快, 不管怎麼練還是效率差, 還以為我的方法有誤, 今天和教練討論後才豁然開朗, 原來不是我跑得慢, 而是cadence是基礎的抬腿訓練, 沒有強調後推的力量, 自然速度不快, cadence訓練的目的在於以後用正確跑法時, 可以有更高的步頻; 之後我努力的目標, 就是以distance跑法, 配合不同的速度來調整抬腿高度和頻率, 仔細想想這和太極拳與瑜珈的道理也差不多, 先練分部動作, 但是最終都將回到全身的平衡與協調.

現階段要做的是慢慢以distance跑法為主, 輔以cadence步頻練習, 平衡跨距與步頻, 找到頻率快又有推進力量的模式, 配合核心肌群的訓練穩定動力來源, 包括腹肌, 大腿內收與腿後肌, 以及適度的股四頭肌訓練.

謝謝教練的指導方式, 讓我自己發現正確的跑法, 因為cadence running無趣又無效率, 大部分的跑者都不太練習, 反而失去了重要的基礎訓練; 以cadence訓練步頻, 配合核心肌群的增強, 最終再回到正確的跑法上, 就不容易受傷, 有可以有步頻與正確的跑姿了.

重點整理:
1. 跑法並無分形式, distance running style, 配合速度調整抬腿幅度與步頻.
2. 以核心肌群為出發點, 以髖關節與大腿內收和腿後肌群來帶動, 穩定軀幹和擺臂, 膝蓋與小腿的動作放鬆, 身體自然會得到平衡.

Saturday, February 6, 2010

早起的人兒有路跑

最近的天氣總是陰雨綿綿, 昨天中午短暫陽光露臉, 看氣象預報今天清晨應該是不會下雨, 慣例的LSD當然要跑一下啦.

4:15 am起床, 吃了條纖穀棒補給, 隨後伸展一下, 換上路跑短褲短袖, 穿上跑鞋就出發啦; 今晨的氣溫明顯有回升, 不過濕氣很重, 路上感覺霧濛濛一片; 前幾周周末都回台中老家, 天氣好的沒話講, 在台北沒下雨就算老天保庇啦!

順著羅斯福路跑過中正紀念堂, 這麼早路上根本看不到人, 連車都很少, 但是這樣正好適合跑LSD路跑; 到了忠孝東路, 繼續往國父紀念館前進, 今晨沒什麼風, 跑起來很舒服, 到前天為止連續23天都沒休息, 不是練跑就是游泳重訓, 肌肉有些疲勞, 還好經過昨天的調整後今早跑起來還蠻順的, 前30 min以frequency stride熱身, 接著轉換為long stride, 以核心肌群順順的跑, 感覺狀況不錯, 左右腳也蠻協調的, 看來前幾周的疲勞已經恢復得差不多.

或許是今天要補班的關係吧, 跑到國父紀念館時車有變多, 早起運動的薄薄阿姨們這時也出來了, 還碰到台客單車, 放超大聲花車音樂, 邊抽菸邊騎...看了看時間差不多要回頭了, 沿著敦化南路自行車道跑回去, 兩旁的樹蔭讓人感覺很舒服, 在都會中也可以見叢林, 這時的空氣應該是台北市最好的時候了吧.

跑回宿舍, 伸展一下, 外頭下起毛毛雨, 跑的時候都沒雨, 運氣真不錯, 早起的人兒有路跑!

Today's performance:
1. hr avg: 140 b/m
2. hr max: 148 b/m
3. time: 1:35:37
4. dis: 16.25 km
5. burn: 878 kcal

Thursday, February 4, 2010

Asics Store Taipei

期待已久的Asics台北慢跑旗艦店將於2/6正式開幕, 這兩天邀請會員與報名過活動的朋友參加, 趁著今天下午有空, 人也比較少, 就和幾位朋友去逛了逛.

正門感覺很精緻, 和一般的體育用品店有差別, 營造出旗艦店的感覺, 不過沒有原本想像的大間就是了.

一樓主要是一般的鞋款與女性配件, 還有東京馬拉松的限量商品.

這間旗艦店共有兩層, 專業的跑者可以直接到二樓了, 二樓主要有靜態與動態的足測, 還有淋浴間供以後Running Club的會員使用; 商品部分以男性為主, 還有專業的機能服飾, 馬拉松鞋, 配件, 客製化跑鞋與不常見的籃排球鞋和其他的休閒鞋等.

上樓的樓梯, 有刻意營造慢跑專業店的感覺.

男性與機能性服飾區.

這邊就是沖澡的地方與置物櫃了, 不過個人覺得不是很實用啦, 畢竟也不可能全身汗滴滴的跑到店裡來洗澡...

男女各只有一間, 基本上是塑造形象的功能居多.

裡面倒是佈置得很整齊乾淨, 該有的盥洗設備也都有.

接下來就是大家最關注的3D與動態足測了, 足測一次會員免費, 非會員要300元, 靜態在一般店不用, 我不確定這邊是不是動靜態一起做一起收費; 3D和一般的一模一樣, 動態的比較特別, 會根據靜態的結果, 請你穿上適合尺寸的足測鞋子, 然後在跑步機上記錄跑步影像, 再進行分析以得到跑步形態.

靜態足測與動態足測鞋.

動態足測的跑步機與監測螢幕.

做完足測後會有專業人員分析, 講解足型與跑步型態, 當然免不了的會建議你適合的亞瑟士跑鞋, 不過我覺得這邊的人員都蠻親切的, 不會有推銷壓力, 若有別牌的鞋款問題, 請教他們也會不吝解答, 感覺相當不錯.

足測的動態與靜態結果:

Asics台北慢跑旗艦店商品比較齊全, 也有一些市面上見不到的特殊商品, 店整體感覺也很舒服精緻, 若是再寬敞些可能會更符合旗艦店的氣勢吧, 但整體而言是很不錯的一間店, 服務人員很也細心親切, 有興趣的跑友不妨2/6過去看看.

Tuesday, February 2, 2010

協調性

冬天天氣冷, 不適合跑tempo, 主要把重點放在肌力增強與增加協調性.

最近一個月蠻常回台中老家, 都是待一個週末, 訓練課表固定為一次路跑LSD, 其他多餘的時間就去游自由式放鬆肌肉與訓練協調性, 一個週末大概游3-4次, 一次800-1250 m不等; 自由式是自己邊摸邊問邊練習的, 所以還有些不協調, 最近已經慢慢掌握浮力與身體間的平衡, 但還要再放鬆一些.

游泳目的在於幫助放鬆肌肉, 跑步才是老本行, 今早趁天氣還沒變差, 跑了趟cadence running, 前陣子一直覺得身體不太協調, 兩隻腳跑起來怪怪的, 跨距與施力強弱不太一樣, 這幾周用伸展配合游泳與重訓來調整, 今早跑起來覺得好多了, 協調後效率也提升不少, 跑完測時間與前兩週比快了將近3 min, 還不錯, 要抓住這樣的感覺.

今年的冬天好像差不多就這樣了, 希望別再冷下去, 春天快來吧!